封闭的空调房,是你夏天最爱吗?

“有一个香港的朋友说:"我早上从有空调的家里出来,进了有空调的汽车,到办公地点,停好车,又进入有空调的办公室,下班回家,又是回到有空调的家中。我的一天,在自然气候下的时间不到一小时。想起来叫人害怕” --引自秦佑国《建筑物理环境》课程

从一个空调房间到另外一个空调房间,从一个封闭空间到另一处封闭空间,身边总是有20度的冷风存在,冷气机吹出来的风,让人强烈感受到外部抽象的热,仿佛离开房间走到太阳下就会倒地毙命,这可能是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的很多人的感受

空调发明于1902年,但当时并非为了提高生活舒适度。那年夏天,因为天气格外湿热,纽约一家印刷厂的纸张总是变形,油墨也不干。这家印刷厂请专门制作暖气机、风箱及排风机的水牛城锻造公司为其设计一个可以控制湿度的系统。研发部的年轻人威利斯·哈维兰·开利找到国家气候表,精确算出了印刷需要的温度和湿度,发明了“空气处理仪”(即后来的空调),让它凝结出水,再集中排出,使空气的湿度稳定在55%,成功解决了印刷厂的问题。

能够实现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印刷厂的建成,这标志着人们可以不受室外气候的影响,在室内自由地创造出所需要的物理环境,我们似乎已经拥有了能够随心所欲地在室内营造任何温、湿度和空气品质的能力。随后,早期工业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的经验被移植到民用建筑中来,导致人们认为,高水平的室内环境品质应该包括精准控制的空气温湿度和洁净度。

100多年过去了,当建筑师从没有空调到有空调,这是一个美好理想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已经不用去考虑建筑的布局、建筑的空间跟气候的关系。它可以抽离气候要素去讨论建筑,从而变成纯形式性的、纯艺术性的讨论,这种纯粹的讨论则导致了建筑的同质化,而本应具有的地域性风格化的特点则被自然的弱化。我们的建筑形式,也从空调普及之前,遍布世界各地的传统的“气候性建筑”,被现代主义的“气密性建筑”所替代,而今天则升级为以“能量评级认证”为代表的节能建筑,“环境隔离”手法被不断强化。

2000年及2001年夏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华东地区人群进行了“使用空调对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包括神经和精神类不适感、消化系统类不适感、呼吸系统类不适感、皮肤黏膜类不适感在内的12类人体常见不适感,在空调人群中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空调人群,且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暑期“伤风、咳嗽、流鼻涕”的发病率上;使用空调的人群对热的耐受力较不使用空调的人群要差;缺乏热适应经历的人群在注意力、反应速度、视觉记忆和抽象思维方面均表现较差

国内外现有的科研成果可以初步证明:这种恒定的、无刺激的极致热环境对人体来说是不健康的,会导致人体多项功能的退化,也不可能真正为人们带来有愉悦感的舒适。我们还应该记住的是,人类是在大自然中进化的产物,大自然中并无“恒温恒湿”这样稳定的“中性”环境,它只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个人造的环境特例。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体温调节器官,正常成人皮肤体表面积可达 1.5m2,为吸收环境热量及散热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本身至少可以调整4-6度气温。而夏季空调营造的恒定不变的室温,则会降低人体自调节能力和免疫力,我们营造室内环境的目标,不应该再是追求极致的“舒适”,而应该是动态的“可接受”,Active House 号召大家做好体感舒适、身心健康与低碳环境的平衡,在合适外部条件下运用电扇与自然风创造的体感舒适,再结合空调设备,根据每天早晚温差变化运用不同的调节策略。这样既有益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同时又能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目的。

18630643134 2 years ago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