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热适应-自然通风建筑的独特魅力

v2-4c912bcbbc068ee0deec6e9dc2c1000a_720w.jpg

7-15号,入伏第二天,多云,室温28.5度,湿度65%,微风,外窗全部打开,室内完全处于自然通风状态,低速吊扇开启。

广州的朋友来参观,感觉极好,属于广州最舒服的时段的状态。

长期在偏热的环境中生活工作的人的热耐受能力,比短期进入偏热环境者明显增强,这种生物学现象叫做热适应。

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会通过调整自身的生理状态,组织功能等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

热适应观点认为,人不是给定热环境的被动接受者。在实际建筑环境中人与环境之间应该是一种复杂的交互关系,人是其中的主动参与者。

研究表明,
在偏离热中性的环境(或非空调环境)中,人们会体现出对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
建成环境的实际热舒适温度比标准设定的恒定温度要宽泛很多
人体对自然变化的“动态”环境的接受度,明显高于人工控制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热适应理论,认为人体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主动的”适应能力,并且通过行为、心理或生理等各种调节方式,对变化的环境产生热适应,使人体实际的热舒适度范围比现行标准的预测结果宽广,

从而将建筑环境热环境设计,从“稳定、均匀、控制、耗能”的不可持续的“空调”设计方向,引向建筑应尊重人体对“适度变化”环境的基本需求的“自然通风”设计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社会经济背景和生活习惯等地区差异巨大,造成中国人群的热舒适需求,既与国际人群显著不同,本身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因而热舒适标准既不能完全照搬国际标准,也不能采用全国统一的温度指标标准。

热舒适的气候适应观点,及热适应模型的提出,对于气候环境在人体舒适性中影响的规律认知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对今后建筑环境的节能设计提供指导。

在自然通风建筑中,由于室外气候,室内微气候与人体之间有着丰富的互动作用,使人体可以适应比空调建筑更为宽广的温度范围。

这种同时考虑建筑的调节性能和人的主动适应能力的设计理念,为建筑热环境和空调设计系统设计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改变了基于机械调节的恒温环境的设计思维,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v2-235add5322b7954f30113b9355e0db64_720w.jpg

18630643134 2 years ago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