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各种弊端也正在凸显。现代化还煽动了对标准化的一味崇拜,加快均质化步伐。缩窄了感官体验的范围--使人类朝着多样化自然世界相反的方向发展。
从建筑视角而言,处处都是标准化的建筑组件。冰冷的“哑巴盒子”俯拾即是。按照温度,日光等理想条件制定的舒适度标准,也限制了不同刺激因素带来的身心愉悦。前浪汹涌澎湃,后浪该当如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在破坏地球,如今,我们愈发感受到这对我们健康造成的损害。第一波绿色设计削减了能源消耗-加大了可再生能源和材料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虽称为可持续设计”。但是这波绿色设计的表现却不够鼓舞人心,难以得到广泛推广。
除保护地球外,下一波绿色设计的关注点还延伸到对人类的保护与关注上,旨在通过加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改善人类身心健康。
那些因为疫情而改变住宅设计,除了作为人类庇护所的基本属性外,又蕴含了新的价值与功能。http
科学研究从进化论的角度证明了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常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对健康大有益处。与第一波绿色设计相同的是,第二波绿色设计承诺了诸多的好处。然而。它不过只是迈向真正可持续性道路上的另一步,需要更全面和更鼓舞人心的文化改变。一言以蔽之,我们需要不断延伸扩展前几波绿色设计提到的新兴思潮,进一步开放和拥抱自然,并享受和利用周围环境的丰富资源。
在城市中增添自然的足迹
人类为自己与自然的分离(或者说,我们误以为这是对自我的释放)以及对依赖自然的否认寻找种种似乎合理的借口。特别是。对狭隘客观和测量标准以及功利主义思潮的追求,仍然主宰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
现代生活引发的”文明病”的大肆蔓延,而自然(特别是树木和植被》则是一剂良方。例如,人们更愿意在绿树如荫的道路上散步或骑行。这有助于减少肥胖、缓解糖尿病、高血压和其他心脏疾病。树木还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臭氧等污染物。帮助沉淀大气中的微粒,清洁和净化空气,减少哮喘等疾病的发生。
为促进健康,降低能源消耗,缓解全球变暖--城市规划师倡导对人口稠密的社区城市行“压缩”,布置供人步行,慢跑和骑行的道路。并在通往学校的道路上增设林荫步道。这些道路还是野生动物的栖息长廊,有些道路上种植食源植物和季节性植物。
科学研究还证明,树木和植被不仅可以吸引鸟类,蝴蝶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而且有助于缓解人类的压力(降低皮质醇,心率和血压),平衡免疫系统,缓解各类疾病。例如,在窗外种有绿植景观的病房中,患者病情也更易恢复。室内绿植也有类似功能。特别是对于那些亲自照护它们的人而言。甚至有研究证明,在种植绿色景观的区域,暴力犯罪有所降低,虽然这或许只能在一些相对富裕,但据说,植被的覆盖,还会为一些不富裕区域的人们带来一丝和平之感。
搭建室内外环境的桥梁
重建建筑物内部与户外自然环境的联系,是提升城市室外空间“自然存在感”的催化剂,它的益处远不止最大化自然采光和节能通风那么的简单。
对人类而言,现代建筑最病态的形式莫过于布满空调,大量彩色玻璃幕的封闭建筑-它们丝毫不考虑建筑背景、文化和气候,如冰冷的盒子一般伫立在人们眼前,然而,这些建筑曾因高效和凉爽的空间颇受推崇。
这些抽象网格形态的外立面不仅塑造了毫无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而且进一步淹没了“场所感”。随着这些高能耗建筑对地球的负荷加重,而地球的居住者们也正在因有毒的室内环境而饱受困扰:散发有毒化学气体的抛光剂和家具,细菌密布的污浊空气,不健康的狭窄光谱和低光照度。
恒定的光亮度导致视觉疲劳,这也是为何长期面对电脑工作会让视觉疲劳损害视力的原因。缓慢变化的光亮度通常由日光产生,通过不断变化的感官刺激可放松双眼并带来一丝的愉悦感。这是那些恒定的所谓理想的光线、温度和通风条件无法做到的,甚至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能源成本和全球变暖还未引发人们对恒定理想条件的反思前,一项瑞士研究就提出了这些假设的弊端。
对于热适应性的研究证明,同样呆在气温较低的地方,人在穿得厚实保暖的冬日,比穿着单薄的夏季更为舒适,维护工程师花了20年才注意到,只要关注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让一年四季温度随自然变化,就能节省大量能耗与成本,实践证明,可接受的温度变化,对自然通风的空间更加有益,居住者可自由调控自身状态。
回归到人的自然本性,因为每个建筑的使用者都是独特的,但使用者的自然本性又都相通。人类本性渴望自然,与自然有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不可被割裂。
在城市设计中增加自然足迹,让建筑成为室内外环境沟通的桥梁,不但改善人类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家园-蓝色星球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