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后期,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中各类建筑需求量大,公共建筑的建造出现了种类和数量的迅速攀升。
随着其建设量不断增加,在大城市中逐步搭建完善了人工环境网络,甚至串联起整个城市,将人们从居住到工作的生活轨迹几乎全部纳入了人工环境当中。据统计,城市中的人一天中平均 80%-90%的时间都处于建筑中,建筑与人类的关系,特别是建筑室内环境的健康程度对人的影响,既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也是人工环境的可持续建设的前提之一。
公共建筑在建筑总面积的比重只有 15%,但用能却占全部建筑能耗的28.3%
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比例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日益增加,由于其建筑体块庞大、使用人数较多、使用空间集中、完全采用集中中央空调系统,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类型中,特别是办公建筑,大大减少了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使得使用者对自然环境接触的需求更加迫切。
此外,从不同建筑类型的能耗统计数据来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 2007中国可持续能源研究中指出,“公共建筑在建筑总面积的比重只有 15%,但用能却占全部建筑能耗的28.3%。在公共建筑中,大型公共建筑面积仅占 8.3%,但能耗却占公共建筑的 38%。我国大型公共建筑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 4%,但能耗却占城镇建筑总能耗的 20%以上,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
主动式建筑,指在建筑的设计、建造、运营、维护全寿命期内, 通过建筑的可感知与可调节 能力, 实现 健康舒适、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综合平衡,促进使用者身心愉悦的一种建筑。
主动式建筑,就是一个告诉人们如何处理的健康舒适 、节约资源 、与保护 环境 三者关系的 新兴现代可持续建筑理念 。
主动式建筑强调健康舒适与节能环保间的动态平衡
主动式建筑设计策略,其强调建筑本身应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创造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室内外环境。
主动式建筑的设计重点在方案决策及设计阶段,关注于在设计阶段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通盘考虑,建筑师在设计时,要关注气候适应性方面的控制,例如布局、朝向、周边环境的利用,以及针对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空间形式、功能布置,围护体系所采用的材料构造,对自然资源如自然光、风、水资源的利用等被动式的技术策略,能够回避很多可能带来的高能耗因素,因此建筑的原型基本上决定了建筑的“主动性”及“可持续”程度。从建筑原型引入主动式建筑设计理念,不仅强调关注使用者健康、舒适的使用环境,还影响建筑运行期间的能耗。
建筑中的能量产生和消耗分析图,提升能源效率的关键是借助自然力量
清华大学宋晔皓教授指出:“如果建筑设计理念能够契合可持续和绿色建筑的需求,建筑师就可以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创作中发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