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还是“阻隔”?这对矛盾如何求取平衡?

人作为恒温动物,要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依赖于一定的范围的气候环境限制。在气候环境不能时刻满足的情况下,建筑的产生首先起到了遮阴避雨、挡风保暖的作用。随着人工环境性能的不断筑师、工程师可以做到室内环境完全脱离与外界自然气候的关联,不论任何不适宜甚至是恶劣的气候环境,都可以通过主动式设备,例如空调系统、降噪系统、除湿系统等实现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但与此同时,却无情的阻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同程度地阻隔人对温暖阳光、自由空气、柔和清风、美好景色的生理、心理需求。

不仅如此,人工所创造的舒适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健康,近年来出现的病态建筑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简称 SBS)致使在建筑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出现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皮肤组织等亚健康的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效率。

其产生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建筑创造的“遮蔽所”割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打破了人的自然生存发展规律,这一点非常值得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的多学科的共同关注。

清华大学秦佑国先生指出:“如何在‘遮蔽’与‘阻隔’这对矛盾中求取平衡,是人类如何建筑‘遮蔽所’的重要考虑,而发展技术措施来解决这个矛盾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

阿尔多·范·艾克(Van Eyck)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提出,就像人在自然中呼吸一样,吸入空气后呼出,无法做到只吸入不呼出或者只呼出不吸入,建筑也同样如此,开敞和封闭的空间都需要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吸入”并“呼出”自然空气。

法布里奇奥·卡罗拉(Fabrizio Carola)的设计中体现着“为人而建”的建筑思想,他认为任何类型建筑的出发点,“建筑不是为了建筑师,而是为了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而建造的。

遮蔽”还是“阻隔”,其实并不是矛盾的对立面,是设计师手法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回归的用户利益的本质。让建筑成为气候与环境的桥梁,在设计者的巧妙运用下,让变化的日光、温度、湿度、气流创造健康舒适室内空间。

有阻隔,有遮蔽,以下正是用户对深圳建科大厦这栋“为人而建”的建筑的感受:

v2-2f9de93da4d98620bb59513e706ff5e7_720w.jpg

”当我们想把建筑设计当成一种创意,寻求建筑的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时,在这一追求过程中,很可能无意间失掉了对建筑本质的关注。具有破坏性的基地选址,以阻断本地气候为代价的建筑外观,过度的室内装修,所有这些种种,均以影响环境及人身健康为代价,仅仅只为建筑肤浅的意向性表达。

这栋楼并没有耗费多少金钱,也没有华丽装饰,而在占地面积仅3000平米的高层建筑里,看不到玻璃幕墙封闭下的高温空间,也没有通风不畅带来的胸闷头晕,人们可以享受到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体验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

运营10年,她获得了主动式建筑的运营大奖,这也正是证明,以人为出发点的建筑设计,对人的行为,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表现,所带来的卓越影响。

v2-60bead0c81448a2e8e3006a13b71a7bd_720w.jpg

18630643134 2 years ago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