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那时还没有新冠疫情,没有中美争端,没有5G,共享单车还繁荣,瑞星咖啡依然雄心勃勃,绿色建筑全面铺开,超低能耗展露头脚,大师的绿色建筑观,已在反思这种繁荣业态背后的生态危机。
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城市的生态环境规划角度,从很多建设指标和用地指标的角度,以及从建筑的长久的寿命的角度,来衡量我们今天谈的绿色建筑,如何能够有效地落到现实当中来。实际上中国大陆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在很多地方都是比较铺张的,规划的铺张、建筑标准的铺张、建筑规模的铺张,包括在建造过程当中不切实际的压低造价,减少建筑的寿命,都是非常不绿色的。
现在工程技术界都在重新反思绿色建筑的发展到底怎么样?以往我们有一种口号,用绿色带动产业发展,换句话说,主要讲的是生产,是想使得建筑绿一点的材料。
大量的劣质保温材料、大量的耗能太阳能板、大量的在节能方面有好处但是生产过程当中有大量能耗的产品,都要尽量减少。
在设计当中对地域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看似朴素,实则影响深远两个方面。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中做到少一点、多一点,非常重要
1: 少扩张多省地,节省土地资源是最长久的节能环保,紧凑型的城市、紧凑型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2: 少人工多自然,适宜技术的应用是最应推广的节能环保。
3: 少装饰多生态,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人性化的节能环保。
4: 少拆除多利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能环保。
策略分析,因地制宜,引导行为,这是设计者的责任,也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1: 敦煌莫高窟游人接待中心,严寒气候区,游客中心一万平米左右,主要是保护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双层屋面、通风,降温的效果很好;引入地道风,因为这里干燥,通过遮荫风就可以降温。用地道风降温,基本解决了大空间的空调。只是在电影院里,有专门的空调系统。
2: 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夏热冬暖气候区, 在建筑本身上,厦门玻璃幕墙的建筑很多,能耗很高。结合传统的地域建筑都有的挑檐、大屋的民居形式,每一楼层全部采用挑檐,把阳光、遮荫的问题解决了。又因为从低到高的过渡,低的挑檐就逐渐的伸展出去形成平台,所以很多平台也是这个建筑当中的特点。很多的休闲活动,办公人员的休息和交流活动都可以在室外。后期的完成度及运维在设计中都必须考虑,从外观来讲,建完以后这是栋可以生长建筑,而且会越来越绿,整个平台上都有大量的绿化覆盖。
3: 徐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属寒冷气候区。设计策略结合场地上的自然高差和环境保护,把底层尽量做得架空,让空间能够融入校园环境,而不是封闭的建筑。在上部结合不同层的错动,增加了很多屋顶绿化,所有建筑外围都有绿化。所有的桌椅、阅览座尽量靠近外窗,从阅览习惯分析,沿窗的座位最好,不用人对人,直接看到外面的风景。而这部分的座位确实特别受到欢迎。
包括自然通风、架空层里面形成的穿堂风,对建筑底下的公共空间,可以起到空调的作用。只是阅览室、报告厅有空调,其他地方都取消了空调。
4:中国建筑设计院创新示范中心,属寒冷气候区。周围有很多住宅,要做到对阳光遮挡的避让。最后的方案是一个很特别的办公楼,因为不能影响这个住宅一层的采光,所以一下子就把这个楼切削了一半,变成了三角形的楼和另外一个三角形的楼的组合。我们对日照影响等等做了评价。从节地角度来讲,确实非常充分,地下做了四层地下室,地上是到60米高。因为这边是要做层层的切削,把日照让出来,所以我们等于在这边做了每一层办公室出来的平台可以活动,包括球场也都利用在屋顶上,还有职工的健身房。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下面的平台。里面有中庭,中庭可以减少里面的能耗。
每层都有平台,我们称之为行为节能,很多年轻人在里面办公,我们希望他们办公的间隙,还可以出来有茶歇、聊聊天。我们的食堂在地下,中午吃完饭之后可以通过室外楼梯走到不同的办公区,还可以看看楼下的年轻人打球。我们引导年轻人步行爬楼,当然老人可能不行。我们把整个屋顶系统建造成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策略。包括屋顶一部分的绿化。包括外墙当中的垂直绿化的设计,还有一些遮阳的设计。
室内空间,从空间到材料,也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吊顶、装修,但是也回避不了,也非常丰富的一些设计呈现。包括材料系统,再生材料、吸音材料、环保地板,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互补充,室内绿化。内部中庭,形成热压通风,顺着平台一层一层往上走。
总体来讲,在绿色可持续建筑当中,并不是大家一说绿色建筑,首先先想到太阳能,再想到地源热泵。实际上对建筑师来讲,应该渗透到所有方面,是用一种对环境的善意、对借鉴的中国民族传统进行回归,用这种态度去做绿色可持续建筑。所以处处都可以是绿色,不见得是看着种了花、屋顶花园、看着太阳能板,才知道这是绿色。
这应是建筑师的绿色建筑观!
摘自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作出了《我的绿色建筑观》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