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舒适是维持健康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因素。不论冬夏,主动式建筑都应具有最优化的热舒适环境。同时人体对温度的适应性以及日夜或不同房间类型的温度变化都应考虑。
舒适性是心理感受,健康性是身体及心理的双重感受,但是这两种属性都不受控于技术评价系统,建筑自动调节系统,只能将相关指标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范围的下限是健康,上限是舒适。
维持舒适的温度,不仅影响我们的舒适感受,也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的发生。
理想的热舒适并不是固定的温度范围,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因此每个人的热舒适区也不一样,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增减衣物,改变工作方式适应所处环境,比如冬天25度是一个偏热的温度,但在夏天就是十分适宜的温度。
热舒适环境是有一个舒适温度区的,我们的感受会受到到前一天温度的影响,但是两天前的天气对我们影响就大大减弱了。人们可以通过身体的自适应性或者增减衣物,开关窗户的方法来适应室外环境的改变。
主动式建筑主张在不浪费能源的前提下,实现夏季过热最小化,冬季室内温度最优化的效果。
目前,国际上对热舒适的评价一直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基于热平衡方程的PM V物理模型,一是基于大量现场实践结果的统计模型。从使用结果看,前者更适用于暖通空调设备系统控制下的热环境评价,后者则可对自然通风房间给予较为准确的描述。
在自然调节环境中,人们可以借助生理、行为和心理等调节方式,主动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达到热舒适(即适应性热舒适)。
适应性观点认为,人在热环境中的感受,不仅受其自身与环境间的热平衡制约,还与建筑所处的气候条件有关。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相比于全年集中空调的建筑,居于自然通风建筑的使用者,有更高或更低的中性温度,能接受更大的温度变化范围,因此,适应性热舒适通过人对气候的适应扩大了人们感觉舒适的区间,从而减少采暖和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或运行峰值负荷,降低了建筑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